从孩子的课外辅导班,到自己常去的健身房挥洒汗水;从享受美食的餐厅,到贴心的家政服务上门,预付式消费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
然而,在这看似美好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商家一夜之间 “跑路” 的新闻屡见不鲜,服务质量从最初的承诺逐渐 “缩水”,还有那令人望眼欲穿却难以到手的退款,这些事件都像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消费者的心。
今天,北京市信之源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振霞律师深度剖析预付式消费背后潜藏的法律问题,为您的消费之路保驾护航。

一、美容预付,遭遇服务“变脸”
2013年起,杨某经常在某美疗馆接受美容美体、养生按摩等服务,共支付预付服务费1016124.6元,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2020年年底,某美疗馆更名为某健康管理公司。
公司更名后,要求杨某再交纳5000元服务费才能继续享受服务,且原有的很多服务项目不再提供。杨某不接受某健康管理公司提出的处理方案,要求退还剩余款项。

该公司表示杨某预付款仅剩1万余元。因双方就杨某预付款余额、剩余服务项目次数等均不能达成一致,杨某遂起诉请求某健康管理公司退还服务费547794元。
法院最终判决:杨某提供的银行卡对账单、部分充值档案照片和销售凭证证明其支付的预付服务费为1016124.6元。某健康管理公司作为服务提供方,应就其向杨某提供服务的内容、次数、金额承担举证责任,故酌情确定某健康管理公司退还杨某服务费50万元。
律师分析:上述案件属于合同纠纷类案件。当消费者支付预付款项后并签订合同,则商家负有按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义务。杨某如果一开始就签订了预付款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那么在面对商家变更服务内容、要求额外收费等问题时,就能有更明确的依据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健身预付,商家“离场跑路”
2023年7月2日,张某因个人健身需要与某健身公司签订《健身入会申请表》,约定张某在某健身公司处办理会员卡,业务类型为次卡50次,起始日期2023年7月3日,截止日期2024年7月2日,入会费2000元,同时备注“赠送10次,不退不换”。当日,张某向某健身公司支付全部费用。

2023年8月,该健身公司终止提供服务。张某在该健身公司消费12次,尚有48次未使用,遂起诉请求某健身公司返还剩余健身服务费1600元。
法院最终判决:在正常履行合同情况下,消费者能够享受60次服务,应将60次服务而非50次服务作为2000元入会费的合理对价。判决某健身公司退还张某会员卡剩余费用1600元。
律师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消费者在核算已提供服务的费用时,若忽略合同中规定的优惠,将商家提供的免费服务排除在商家责任之外,这将导致过高估算已提供的服务费用,进而使得应退还给顾客的预付款减少。
因此,在商家违约导致合同终止的情形下,必须确保顾客的履行利益得到保护,依照合同中的优惠措施来计算已提供服务的费用。
一旦商家违反合同导致预付式消费合同终止,顾客就有权要求商家退还尚未使用的预付款。
信之源陈律师提醒您:
消费者在进行预付式消费时,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和高度警惕。面对商家促销时的优惠条件,可以先通过进行以下三个步骤避免后续纠纷。
1、查看商家经营信息选择商家时,要充分了解商家的信誉和服务质量。可以通过查看商家的经营情况、消费者评价、是否有不良经营记录等多方面信息,来综合判断商家是否值得信赖。
2、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在支付预付款之前,要仔细研读合同条款,确保其中对服务内容、价格、预付款使用规则、退款条件及流程等关键内容有清晰、明确的约定。同时注意合同中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条款,如果有,一定要及时与商家协商修改。
3、及时保存消费凭证每次消费后,无论是纸质收据还是电子发票、消费记录,都要妥善保管。这些凭证是证明我们消费行为和权益的重要依据,一旦发生纠纷,它们将发挥关键作用。
针对预付式消费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北京市信之源律师事务所作为拥有21年丰富经验和专业律师团队的一流律所。不仅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详尽的法律咨询服务,还能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出具专属的法律解决方案。
无论是合同审查、诉讼纠纷还是商业谈判,我们都将全力以赴,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法律服务。帮助消费者在面对商家不当行为时,能够有力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上一篇:全国两会政府报告法治关键词解读
下一篇:没有了